2)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司马昭之心3_重生香江之大亨成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仓绝对控股权;一举实现弃船登陆的壮举。

  在几十年商海沉浮中,包玉刚建立起来了很大的影响力、经营能力、预见能力和商业信誉。美国《财富》和《新闻周刊》两杂志分别称包玉刚为“海上的统治者”和“海上之王”。

  虽然现在已然失去船王宝座,但也躲过了船运危机;又因为投资稀土产业、以及收购银行;使得家族资产得到大幅度提升;稳坐香江第二富豪宝座。

  虽然不想同沈弼等人有过多接触,但里边牵扯到太多利益;轻易很难割舍。即便现在郑家也欠包家不少钱;短时间内很难还清;除非郑家愿意出售核心产业,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

  同汇丰之间也有不少资金往来,有时候三方互相拆台,也只能忍着。

  至于怡和洋行同汇丰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已然形成利益共同体。

  从英国占据香江,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00年间;主导香江经济的最主要力量是怡和、太古等西方大洋行的金融贸易。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重返香江操盘旧业的汇丰;没有想到在未来发展中,这座城市会由一个转口贸易港转变为一个制造业生机勃勃的工业城市。

  进入6、70年代的香江,那些与港口贸易相关的包括航运、造船、装卸和保险等业务在内的一整套经济活动,都像青春期疯长的少年。

  随着香江由转口港转型为工业化城市,依靠转口贸易而发展的洋行,也开始了优胜劣汰和整合。在激烈的收购兼并战中,数家实力雄厚的英资洋行崛起;逐渐发展成垄断香江经济命脉的综合性财团。

  其中最知名者为英资四大洋行:怡和洋行、和记黄埔、太古洋行和会德丰。

  但是,无一例外,他们背后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后盾——汇丰。

  怡和大扩张的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汇丰;在怡和世纪大扩张之前的1974年,怡和汇丰换股;汇丰持有怡和5%的股权,怡和持有汇丰3%的股权。

  当时,在香江最繁盛的维多利亚港两岸,港岛中环和九龙尖沙咀是最引人瞩目的地盘,全部分属怡和麾下的两家联营公司——香港置地和九龙仓。此外,怡和1974年还通过九龙仓收购天星小轮公司、香江电车公司;1975年接连收购香江实力雄厚的建筑及土木工程公司金门港有限公司。

  70年代开始,怡和集团旗下的附属和联运公司多达近400家;业务横跨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零售业、房地产、码头、航空、航运、酒店等等;基本控制了整个香江的衣食住行。

  而在其他三大洋行中,汇丰也是背后的支撑:1969年,汇丰与会德丰、和记合作,共同投资港岛至九龙仓的海底隧道;1971年,汇丰收购太古旗下国泰航空25%的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