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百八十四章:用这段时间磨刀_一九八一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黄瀚在九零年就为国家的光刻机研发项目续命,直接结果当然是保住人才、留住人才,使得研发一直在进行中。

  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无与伦比,有钱、有人、有时间,有技术团队,有国家力量撑腰,即便做不到领先一步,也肯定能够做到不会落后太多。

  这就够了,肯定不会仰人鼻息被西方列强卡脖子喽!

  接下来在中科院协调下,研发光刻机的原班人马陆续往沪城集中,他们人人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项目停了约等于是树倒猢狲散,这些学者成为了无根浮萍。

  出国去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谈何容易,公费名额多难得!

  自费?就凭他们的那一点点工资?够买一张飞越太平洋的单程飞机票吗?

  况且有些专业人才不是想出国就能出去的,纪律哪是儿戏?

  故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能去别人的项目组里分一杯羹。

  能够来上海进入复旦大学继续研发光刻机,绝大多数科学家、学者、工程师们简直是欣喜若狂。

  他们为什么会高兴成这个样子?

  因为他们不仅仅能够专业对口发挥长处,复旦大学方面还不公开表态,在他们的待遇不变甚至于更高的前提下,投资方会预发一万块钱安家费。

  拿这一万块钱没有苛刻的条件,仅仅是签订为光刻机项目服务三年的合同,满三年后去留自由。

  如果想续签合同,当然是双向选择,投资方肯定要剔除一部分鱼目混珠的假人才。

  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搞平均主义,奖勤罚懒不仅仅能够调动农民、工人群体的积极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一样的需要物质、荣誉的奖励来驱动。

  必须提高待遇留下为研发光刻机做出贡献的学者,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不惜奖励一套沪城虹口区的三居室。

  这些当然是后话,当下先采取给一万块安定人心的做派!

  三年一万块!相当于是来沪城工作的三年收入翻倍了都不止,谁不乐开了花?

  参与研发的工程师们高兴,黄瀚更加高兴,五百国家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来工作三年,五百万安家费就能使得他们安心,太划算了!

  为国家做点事我所愿也!

  这一刻,认为做了一件好事,而且是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好事,黄瀚这才真正享受到了赚到钱带来的快乐。

  他有理由相信,光刻机研发不脱节,中国人肯定能够做到最好。

  中科院牵头召集跟研发光刻机相关的学者和工程师,事半功倍!

  曾经成功研发“光刻掩模版”工艺的武汉无线电元件三厂的几个工程师们也都乐滋滋来了上海,他们被调进复旦大学微电子系参与研发工作。

  这些工程师都是幸运儿,因为他们服务的武汉无线电元件马上就黄了,据说最后破产改制,卖副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