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章 宋献策的馊主意_明末小进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里似乎有一个多月没开张了,袁方捏了捏自己的鼻子,四下看了一眼。

  柜台的后面放有三口大缸,有两口大缸是盖上盖子的,其中一口缸没有盖子,能够清楚地看到缸内有大半缸的盐,这口缸四周的地上明显看出盐的痕迹。

  柜台上面有一杆秤,还有一本账本,柜台有一个抽屉是打开的,里面空空如也,这应该是个钱箱,主人在离开的时候已经把里面的钱全部取走了。

  “仲南请坐!”跟随进来的卢象升开口说道。

  “不坐了,我看一看就走。”袁方摇摇头,然后又对卢德铨说道,“这个铺子我很满意,我留下一个人与你办过户的手续,手续办完了你就正式成为我的盐铺管家。”

  袁方说完就把宋献策留了下来,全权委托他办理接盘手续,因为卢德铨是免费赠送,所以不存在金钱交易,过户手续就变得很简单了。

  袁方不花一文钱就得到一个盐铺,表面上看他是在助人为乐,为卢德铨免了牢狱之灾,其实就是利用权势豪取巧夺。

  在这个年代,食盐是受朝廷管制的,无论产盐还是销售都在朝廷严密的监管下。

  朝廷把滨海的部分人户编入“灶户”,专门生产食盐,并设置盐场。

  食盐的销量决定食盐的供应量,需求量决定盐业生产的规模,并将全国产盐区,分为十个大区,如两淮盐区、两浙盐区、山东盐区等,大区之下分设盐场,每个盐场生产出来的盐,被严格规定专门供应给若干州县,这种做法叫“划区行盐”。

  “划区行盐”限定了盐商的活动区间,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如果越界,都按私盐论处。《大明律》规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

  据《明史·盐政议》指出,当时的盐商富得流油,“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有明一朝全国每年的税收总额平均才不过一千万两,可见盐商们富可敌国。

  这就是袁方一定要把卢德铨的盐铺“盘”过来的原因,因为它能赚钱。

  卢象升陪着袁方走出了盐铺,盐铺的门口挤了一群人在看热闹,从这些人的议论中听到他们盼着盐铺早日开张。

  卢象升在前面分开人群,二人走出胡同口,袁方才问:“你这位族兄关在都察院有一个多月了吧?”

  卢象升道:“可不,我们都为他急得不行,四处托人帮忙,结果所托非人,一直都没能把卢德铨赎出来,好在仲南你出手相救。”

  袁方大度地说道:“此事不提了。我之所以愿意帮忙,是因为你的族兄是个商业人才,我欲重用之。”

  两人边说边走,就来到了一座茶楼前,卢象升拉着袁方进了茶楼,找了一个靠窗的桌子,温了一壶酒,炒了两个菜,二人边吃边聊上了。

  两人正说着话,从外面进来了几个书生模样的人,这几个人看上去满脸的怒气,嘴里不知在骂着什么人。

  这几个人在与袁方相隔五六张桌的地方坐了下来,袁方一开始没有留意这几人的谈话,他和卢象升两人畅想盐铺的前景。

  由于那几个人的说话声太大了,特别是有一个四十五六岁的人,说话声整个茶楼都能听到,他说着说着甚至激动地站起身来。

  袁方这才注意到说话的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同年文震孟。

  文震孟是同年的状元,袁方自然是认得的。

  他用手捅了捅卢象升,示意他看看,卢象升也看到了正在慷慨激扬的文震孟。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