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84章 把控舆论_靖难攻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84章把控舆论

  “呜呜——”

  似乎是朱高煦在庙堂的呵斥起了作用,接下来的几日里,弹劾吴高的人数直线下降。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来到洪熙四年岁末,两京铁路最终修抵应天府江浦站。

  两京铁路的通车毫无疑问代表着南北沟通的进一步加深,这是除京杭大运河外,第二条能沟通南北的快速通道。

  不过相较于京杭大运河的水运,铁路的速度比其快了三倍不止,所节省下来的时间成本更多。

  尽管当前的火车票价并非一般百姓能负担得起,但对于商贾们来说,南北商品快速流通带来的利润更为丰厚。

  例如布匹,原来从江南与北平做一次生意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跑一趟运河能赚取三百贯。

  随着散朝,大明每季度刊发一次的《大明报》也开始八百里加急送往地方。

  当然,这个回报率与实际的河南土地回报率实际上差不多。

  同时,他也对胡纶吩咐道:“知道了,你盯着就行,下去吧。”

  相较于朱元璋,朱高煦的经济手段无疑更高明,债券是他向民间募集资金的手段,而报纸则是他控制民间舆论的手段。

  郭资擅长管理钱粮,但用朝廷的钱粮做买卖这种事情他还真的没想过,如今经过朱高煦点拨,他这才恍然大悟。

  有些东西随处可见的时候无人珍惜,等它有了稀缺性的时候,所有人便会像闻到血的鲨鱼般蜂拥而至。

  “孟懋确实是千户官,此前跟随王戎前往燕然城,队伍井然有序,还被王戎上疏夸赞过。”

  不少人虽然觉得奇怪,但只觉得是国债太火爆所致,于是纷纷将资金投向了定期三年的国债。

  不得不说,这群人精在算计这方面,还真是世界无出其右者。

  四千多万人口每日所需的煤炭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现在江南成材的树木少之又少,树林更不用多说,哪怕多山地的福建都是如此,更别提江南了。

  不多时,他又补充一句道:

  亦失哈以为他不喜欢这种子嗣培养方式,故此道:“要不要提醒一下?”

  “去岁,朝廷自户部支取二百八十三万贯,岁末需要兑国债一百二十万贯,连带利息十八万贯,合计一百三十八万贯。”

  “有点理由,主要是昆仑洲的事情。”

  洪武年间煤炭每百斤一百三十文,而江南能提供工作的岗位并不多,每天如果都想吃上热饭,一户人家每年起码要用一千三百斤煤炭,也就是一贯钱。

  郭资与黄福早有准备,故此连忙作揖。

  “去岁,朝廷田税、商税、关税、矿税合计折色为四千六百二十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七贯。”

  洪熙五年正旦朝会上,户部尚书郭资汇报了过去一年的各项情况。

  田价虽然涨了,但产出却并没有太大变化,毕竟河南的水利在洪武年间就十分重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